自然语言与专业语言

将抽象术语转化为自然语言

Posted by KCY on March 12, 2022

小李子莱昂纳多在电影《不要抬头》里,饰演一名天文学教授。他的学生发现一颗珠峰大小的彗星,正向地球飞来。事关人类存亡,师生二人既而受到白宫召见,要向总统呈报详情。他们在椭圆形办公室的沙发上还未坐定,总统就说:“给你们二十分钟,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?”小李子临阵慌张,一时结巴,半晌方才支吾其词:我们用高斯轨道测定法,同时考虑0.04角秒的平均天体测量误差……

总统听他开口讲了一串恼人的科学术语,迅速挥手打断,说:“告诉我发生什么就可以了。”

小李子的语言习惯,正是中了“知识的诅咒”。长期沉浸在某种知识氛围里,就难以想象脱离这些知识时会发生什么。专业人士与圈外人交流,可将陌生的专业术语,转为平实的自然语言,听众才不会听得云里雾里。

写作者面对复杂的抽象概念,可尽力转化为简单的自然概念。文本易读,往往是说理清晰的表征。广告人常讲“创意粘性”,要让观点产生粘性,首先就要提炼核心信息,使观点变得简明。

美国名记者彼得·金是锤炼语言的好手。他创造的一些短语取代了专业术语,如NASA常用的术语EVA(舱外活动),彼得·金称为“太空行走”;EMV(舱外活动服),彼得·金称为“航天服”;SRMS(航天飞船遥控机械手系统),彼得·金称简称为“机器臂”。彼得·金改造的这些词语,简单生动,很快成为媒体及民众口中惯用的说法。

自然语言源于人的生活常识,专业语言往往来自书面理论。在自然语言里,鲸鱼、海豚都是鱼,而在生物学领域,它们属于哺乳动物。普通人说“水开了”,受“诅咒”的人说“量变引起质变”;普通人说“大S刚离婚又结婚了”,受诅咒的人说“否定之否定”;普通人说“股市崩盘了”,受诅咒的人说“物极必反”。

面对抽象的概念,可用具体的事物作比较,善用比喻有助于理解抽象概念。假设文本是一部梯子,在处理复杂抽象的主题时,“可以举个例子吗?”会让写作者顺着梯子滑下,而“这意味着什么?”会促使作者向上攀爬。

小说家格非撰文论废名作品的意义,他说:“废名的叙事风格和文体形式都相当复杂,从叙事方式上来说,他通过作者、叙事者、人物三者之间互相渗入与缠绕,瓦解了作品外表的真实幻觉,从而建立一种内的真实感,并唤醒了写作的想象力。从结构上来说,它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陈规,采用“共时性”的表现方法,变“历险的叙述”为“叙述的历险”,从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叙事的时空观。他的文体带有浓烈的“互文”特点,大量的采用空白与省略,他的语言丰富杂糅,叙事简洁,不肯浪费文字。废名所有这些方面的探索,尽管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,但它无疑为丰富汉语写作的形式表现技法、修辞手段,做出了有益的尝试……”

这段论述夹杂着渗入、缠绕、线性叙事、共时性、时空观、互文等学术词语,是写给同行看的文章。同样是写废名,散文家车前子写道:

废名写作,是剥东西,比如说剥粽子吧,豆绿色的箬叶一层一层剥下去,却并没有煮熟的糯米出来,这就是“不满旗”的意思,并不是“无”。“《西厢记》是一无字”,《废名文集》是两个字,“不满”也。不满了,字里行间就有空隙,让风往来,让如水的月华注入。废名的散文,像深秋的水月漫漶过一段土墙。

车前子沿着文本的梯子滑下,巧用比喻(剥粽子、深秋的水月)趣谈废名的风格。这是写给我们看的文章。


「发表评论」: